“鄉音講堂”讓政策宣傳“有聲有韻”
宣講團由基層經驗豐富的老黨員、縣級南音非遺傳承人、退休干部組成,創新演奏方式,采用“閩南語口語+南音唱段”形式。進小區、進學校等場所累計開展50余場活動,不僅將黨史脈絡、村史變遷轉化為村民一聽就懂的“家常話”,還把政策要點、美德故事、移風易俗、文明新規等融入宛轉悠揚的南音曲調中,有效打破傳統宣傳的“距離感”,讓政策宣傳更接地氣、更有溫度,進一步提升村民參與的積極性。
“鄉村學堂”讓文化服務“覆蓋全齡”
針對不同群體開設分層課程,為8-15歲兒童開設南音啟蒙班,累計培養非遺傳承“小苗子”10余人;為50歲以上中老年村民開設南音唱腔、洞簫演奏等興趣班,每期都吸引不少村民積極參與,學習熱情高漲;每月定期組織交流展示活動,讓鄰里中心真正成為村民“家門口”的文化平臺,既實現文化服務全年不斷檔的常態化供給,又覆蓋各年齡段群體需求,獲得村民廣泛認可與好評。
“多元演出”讓南音文化“融入日常”
建立“固定巡演+節慶應邀”雙軌演出機制,除在鄰里中心演出外其余每年在6個行政村開展固定巡演,把經典曲目、新編鄉村主題唱段送到村民家門口;在春節、中秋等重要節慶,年均應邀參與20余場各類文化民俗活動,累計惠及村民超5000人次,讓南音從“非遺展品”變為“日常用品”,進一步激活鄉村文化活力,夯實基層治理文化根基。
吾中村“黨建+”鄰里中心的南音惠民項目,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鮮活范例,用村民熟悉的鄉音拉近情感距離、凝聚濃濃鄉情,以婉轉曲調傳遞文化溫度、滋養群眾心田,將文化傳承與民生服務、基層治理深度融合,不僅讓非遺“活”在當下,更成功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、以文惠民、以文促治的鄉村發展新路子,為基層治理注入獨特文化活力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